5年时间,实现7000万贫困人口脱贫,任务可谓是十分艰巨。
自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《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》以来,“精准扶贫”被各地频频提及。“采取超常规举措,拿出过硬办法。”“逐级立下军令状,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。”中央不仅放出了狠话,也作出了具体部署。
而对于当下扶贫工作所处的阶段,会议更是明确指出,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“硬骨头”、攻坚拔寨的冲刺期。“硬骨头”“攻坚拔寨”这两个词汇同时出现,扶贫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。但是打赢这场攻坚战,不仅能够让千万贫困人口受益,也对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我国经济大有助益。推动脱贫攻坚工作,将成为各地乃至各行业“十三五”期间的工作重点。
我国60%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山区,林地资源是山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山区林农最丰厚的家产,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和潜力所在。因而林业产业扶贫不仅是责无旁贷,更是大有可为。如何让林农“资源变资产”,让林业资源优势成为撬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,很重要的一点是找准路径唤醒林农“沉睡”资产,着力于林农资产性收入的增加。精准扶贫,并不是纸上谈兵,而是相对于粗放扶贫而言的。简单而言,就是因地制宜。
以贵州黔东南为例,由于地形限制,林地大多分散,林农整地不仅实施难度大,成本更是难以负担。黔东南在坚持政府推动、市场主导、农户自愿原则的基础上,积极探索多形式的土地林地流转方式,引导支持林农在依法采取转包、出租、互换、转让、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,积极创新、鼓励和引导采取“公司+农户+基地”等多种形式,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(即土地林地流转的收入,就地务工的劳务收入、基地建成后的效益收入)。
通过“资源变资产、资产变股金、农民变股民”的三变机制,形成“风险共担,利益共享”的经济共同体,脱贫攻坚才能真正戳中贫困的最痛点。而在此过程中,各级林业部门所应该做的不仅是招商引资,更是通过相关水、电、路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来为企业减负,并从规划、政策、项目、资金、人才、科技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,努力加快脱贫步伐。着力于林农资产性收入的增加,林业产业才能啃下扶贫这块“硬骨头”。
|